丰收的庇护所
“丰收”装置,坐落于贵州黔东南自治州凯里市锦屏县隆里古城外的稻田中。
DCIM100MEDIADJI_0067.JPG
装置采用成熟的建筑脚手架体系搭建而成,辅以来自隆里附近林场的竹材,施工快速便捷;维护材料采用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广泛应用于先锋服装设计,具有良好的透光性与反射性。
b (2)
十字形装置的中央,每天傍晚都会放上一扎当地人收割稻谷后捆扎的秸秆,点燃篝火。火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道路,是稻谷生命周期的终点。燃烧遗留的草木灰成为来年稻谷的肥料,催生了新一年的生命。
b (12)
隆里的稻田,保留了传统的“饭稻羹鱼”养殖模式,乃是最古老的稻作文化的遗存。因着隆里新媒体艺术节的开幕,稻谷错过了收割的时节,今年这片田里没有了收成。
b (5)
由于一部分稻谷被提前收割,稻田景观的完整性被打破,但也引入了装置发生的契机。
b (6)
b (5)
稻谷的收割与保留,在大地景观与生命意识两方面都形成了有趣的对比:看起来收割过的稻谷似乎成了稻田里的“伤疤”,这部分的稻谷提前死去;但若深究,收割的稻谷将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甚至来年的种子,继续生命的轮回;而保留下来的稻谷将错过最佳收割时节而只能成为田里的肥料。
b (3)
稻谷的生与死,似乎并非看起来那样简单明了。在当地的文化传统中,作为主要的粮食来源,稻谷的丰欠对当地人至关重要,因而被赋予了神性,其中尤其与糯稻最受尊崇,是不可或缺的祭品,成为人神沟通的纽带。
b (13)
人们甚至认为,稻草是谷魂的寄身处之一,稻谷的生长过程与人的生死轮回有着对应的关系,稻谷生长的每一阶段如同人一生中的重大时刻一样,具有重大的意义。
DCIM100MEDIADJI_0097.JPG
“丰收”装置,即坐落于这道稻谷“生”与“死”的交界之上,而每晚的篝火,也在十字架中央点燃。
DCIM100MEDIADJI_0149.JPG
在艺术节结束的那天,稻谷的收割工作终于开始,而“丰收”装置也在同一天被拆除干净。“丰收”,是对旧岁自然之馈赠的报偿,对来年丰收的祈求,也是隆里稻作文化的艺术表征。
b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