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见精品度假民宿
宜兴湖㳇镇竹海,是在江浙地区一个小有名气的景区。这里漫山葱郁,竹林丛生,山势舒缓,尺度宜人。然而,它的环境却与人们对山野乡居的浪漫想象有很大不同,很难与如此诗意的环境相匹配:传统江南民居寥寥无几,欧式的柱头与中式的窗扇无缝连接,大理石拱窗与灰瓦白墙堆叠混搭……这也是富庶的江浙地区的普遍场景——村民们依托优美的山区竹海风景和便利的交通,或早早离开家乡走南闯北做生意,或留下来经营餐饮/农家乐,成为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将自己的家乡改造为琳琅满目的“现代民宅”。
宜兴项目的基地即坐落在竹海景区不远处。背靠竹山,小溪潺潺,然而周围却混杂着面目全非的现代民宅。多年前修建的时候,为了能够建造更大的面积,它的高宽比十分“奇特”;并且在建筑师接手之前,业主已经做了一次大规模的加建。显然,这座待改建的房子看起来与当下建筑师们热衷的“地域性”并没有什么关联。
09
项目的初始任务不算复杂,即:由餐饮功能转变为住宿为主的功能,并提升居住品质。业主是竹海地区早年第一批从事农家乐生意的本地人,非常开明,对风格并没有提出更多要求,只是希望能够在预算内完成改造,并尽量保留已经加建的部分。模糊的任务书令建筑师需要帮助业主明确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炼整个项目的核心问题。
Silver Linings 02
 
在这里,项目的核心问题是建筑本体与人和环境的复杂关系。反复加建带来的庞大建筑体量与乡居村落的肌理看似矛盾,对建筑功能的定义与转变进一步模糊了对使用者的画像描绘与定位。改造不是以预设的理想空间模式对现实削足适履,而是改善原有不便的条件并发掘出其优点,作为突出的个性表达出来。
最初提出的概念在设计中一以贯之——以动线的空间序列体验为基础,不指向某个具体的空间,从而有机会与复杂的场地因素碰撞,赋予形态上的多义。不同的建筑元素与其发挥的作用联系在一起,而不是追求单纯的形式与材料表现。空间序列与空间关系紧密相连,令民宿的社会性与公共性转化为更具体的建筑问题。
建筑06
农村土地管理中对于宅基地的限制令业主最初选择了大范围加建阳台;而建筑所处的位置(村主路入口一侧)有着较其它民宅更为确定的公共性,但却一直用于停车。我们将原有的停车功能转移至对面区域,并通过景观的操作补偿加建后公共性的缺失,同时还能为民宿与公共道路之间增加喘息的空间。
Silver Linings 10
由于进深限制和较为巨大的建筑主体带来的“压迫感”,可供景观设计操作的素材是非常少的,主要有两点,一是院墙,二是流线。我们引入了一面连续的院墙,元素非常清晰:毛石基座,纯白墙面,以及竹钢压顶,勾勒出明确但友好的领域分界;且由于其适中的高度,周边的村民常常坐在院墙上晒太阳,聊天,令其拥有了较之停车场更为亲密的空间氛围。在院墙正面两端开口,但由于建筑入口并非居中设计,因此引发了不对称的流线,在距离建筑忽近忽远的空间关系中延长空间序列,从而使建筑与公共道路获得了相对模糊与不确定的空间关系,借助基地的自然元素,形成树荫,光影与气流的交集。
室内11
建筑师选择竹海本地生产的竹材,以竹格栅将完整庞大的立面“化整为零”,弱化建筑给紧凑的前院带来的压迫感,并于人的尺度呼应。通过对侧立面墙面的延展,一道完整的墙面被切分强调出来,它对建筑的背立面形体组织至关重要,原建筑犬牙交错的外边缘通过切入的墙面得到了分割与简化。
室内12
民宿建筑中及其重要的公共空间,在原建筑中极为缺乏,而由于改建后的民宿一层依然需要承担一部分对外餐饮的营业功能,于是空间的公共性由有机组织的楼梯井和公共露台来承担,借助灯光的强化处理,形成明亮紧凑的空间氛围。
与其说这是“一个”建筑,不如说它是一个建筑体内一个个完整的不同的房间的并列与集合。没有视觉连贯性的室内,墙体布置固定,阳台被挤出室内结构体系获得相对的自由,陌生反常的形式成为一种途径,让视觉上的整体性得到强化,避免了“隔间”酒店的过于封闭,让人意识到建筑是一个整体。
Silver Linings - Interior1
窗之间的差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腔调,进而带来了房间之间的差异。原建筑中千篇一律的窗洞与强行加建的阳台,转变为不同的大小与框景、障景方式,适应不同房间的气氛。加之室内选取的卵石、土布,现场设计、制作的家具陈设使用当地拆除的老木改制,使这些平面上看起来近似的客房在实际体验中却丰富自由,别具一格。
1T9A2256
阳台形成的进深与竹木材质的传统联想,强化了向外观景的仪式感,并通过不同方向上的空间尺度,光线的照入形式与明暗光影来强调。窗口的限定有助于视线的引导,通过对窗户的强调让观赏者与外部景观的区别更为明显;同时也强化打开窗一瞬间的感受:光线会变化,风会吹进来,人看到远山雨巨大的苍穹,感受到湿度、味道的变化——窗扇作为介质,建立身体和外部的关系。
建筑07
建筑北侧的露台,由于一层屋顶的承重限制无法上人,于是建筑师借鉴了“美人靠”的形式作为围栏,友好地提示客人不要入内;并在地面铺以一层厚厚的细沙石,树木穿过露台于木隔栅恣意生长,令人“陷入”这个空间。在这里,似乎时间都放慢了脚步。
Silver Linings - Interior2
 建筑中唯一一处被完整保留的窗户,是一层面向道路的玻璃窗。这是业主当年建造这座房子时候专程订购的完整大块玻璃,彼时交通运输材料订购极为不便。这面连续的玻璃窗墙面也让这座房子称为当时村子里颇为惹人注目的存在。建筑师着意保留下来这三面大窗,应令其隐退入立面的第二道层次,在新建筑中的存在也不违和。
Silver Linings - Interior3
在屋顶的露台,由于结构关系无法拆除全部屋顶,于是建筑师引入斜角的设计成为新的标志性元素,允许大范围的天光撒入室内,建立了人与光的亲密关系。同时,高耸的屋顶成为了一幅山水竖轴,推开门扇便走入画中,云起时云气飘渺,竹林中光影纷繁。这幅画中,不仅仅是蓝天白云与山林盛景,更是日出日落的日常作息,与阴晴雨雪的季节变幻。
 
这并非一个“实验性”建筑,它采用了大量的通用手法,对当地的施工技术做出很多让步。建筑师习惯的从设计到施工的建造环节,与当地的实际思路大相径庭。例如现场定做的家具,当建筑师试图采用榫卯结构时,被告知村子里早已没有会做传统木工的老师傅,愿意做又苦又累的工地活儿的工人更是不多。当地的建造方式带有极强的自发性,但是又由于当地的富饶而受到了外界技术与形式的强大影响,其与传统建造方式的断裂,远远大于建筑师的想象。
也正因此,建筑师彻底远离了对地方乡土性在材料或者符号学上的迷恋,转而选择以最有效率的方式组织空间与功能。虽然它依山傍水,但不再提供被“预期”的乡村场景,而是以明晰的几何性暗示了强烈的差异与现代性,强化客人对“未知体验”的期待,调动每一个个体对事物与环境的具体感受。
修建过程
Silver Linings - Axonometrical Drawing